pigstand wrote:
幾個數學公式就解釋完畢了。
理想的情況是:
市場給予的總報酬=被動投資者拿到的總報酬+主動投資者拿到的總報酬,依據本金normalize之後,可以得到,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
現實情況包含了交易成本(手續費、稅金),以及維護成本(基金內扣費用、等等),所以可以得到,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市場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
那麼合理的策略如下:
1. 主動投資者除了要想辦法贏過其他的主動投資者之外,也要想辦法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2. 被動投資者由於以市場績效為目標,所以只要考慮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維護成本即可;被動投資既然以市場績效為目標,就不會去選擇策略型、槓桿型、反向型指數囉~


個人認為,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因為,除非是參與投機的零和遊戲,不然主動投資者是以賺取市場產出的企業利潤為主,而不是其他主動投資者的錢,價差只是附帶的利益罷了(投機者好心送的)。主動投資人其投資績效根本無需贏過任何人(或大盤),或擔心輸給任何人(或大盤),因為相對績效對投資人而言,根本就不重要,絕對績效(賺錢)才是!

這時可能有人會質疑,若主動投資人不擔心輸給任何人(或大盤),何不就選擇指數投資方式,得到近大盤的績效就好,為何還要冒險選擇主動投資? 別人我不知道,我個人則是因為需要 "買賣有據",才能確保絕對績效是正的,這個 "據" ,就是 "價值"...而不是價格!

而被動投資一開始的投資目標,就是追求市場平均績效為滿足,為了不輸轉求不贏,自信能打敗大多數投機的主動投資人,但也無視絕對績效優秀的主動投資策略,強調的是相對績效,即使是相對的贏了卻賠錢,也沒關係,因為相信百年股市統計歸納出來的理論,會在長期的未來複製...問題是,真的會複製嗎? 長期是多久? 統計推估出來的理論算是科學嗎? 投資前能驗證嗎?

我也支持一般人在不願、不能自行主動投資的狀況下選擇 "低成本" 的指數投資,因為不是人人都適合主動投資,投資之前,請先認清楚你所選擇的投資策略之優缺點,是否真符合你的需要,才不會在未來後悔失去最寶貴的時間成本。
為了追求你的慾望,卻可能失去你真正需要的,是瘋狂的行為!!!


本文出自: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604002&p=10







離婚證人台北離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a1r4lgi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