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被動投資學:巴菲特、彼得林區、愛德華索普都推崇,真正可以賺到錢的投資方法

這本書個人看完心得很普通,主要是對於被動投資的核心價值闡述的太淺,很多只碰到皮毛就換下一個主題。雖然用很多統計證明被動投資的好處,但個人覺得直接閱讀指數投資之父約翰伯格的書籍可能更可以體驗到被動投資的精華,這本書絕大多數都給出統計數據及業界的討論,較少提到被動投資的觀念,不太需要花時間閱讀此作品。

以下節錄這本書的重點:

1.在扣除管銷費用後,主動型經理人績效價值的機率呈陡峭式下跌;少數幾檔績效勝出市場的基金所賺取的超額報酬並不足以補償那些績效輸給市場基金所造成的高額虧損。

2.統計1985至2009年領航500指數型基金的績效表現,比較136檔基金,指數型基金落在34/100,其他基金勝敗比為1:2,66%績效不好基金平均虧損1.69%;33%贏過指數型基金超額報酬平均0.96%,這顯示出只要投資指數型基金,將可贏2/3其他基金。

3.在每個資產類別裡,要擊敗指數型基金的可能性很低。有效率的投資跟效率市場是不同的。

4.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機率問題。

5.選到績效勝出的主動型基金的機率是很低的,跟風險比起來,績效勝出基金支付的報酬並不多,而且優異的績效不會持續很久。

6.會為我們帶來麻煩的,不是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而是我們自以為很了解的東西。

7.追隨趨勢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投資人的投資組合,每年會損失超過1%,對主動型基金投資人而言,除了買進會有報酬差額外,也會有擇時能力差距的損失。

8.你不需要擊敗市場才能達到你的財務目標,想要試著擊敗市場的念頭,會讓你要建立財富這個使命被分心,導致降低達成目標的機率,避開保證會實現超額報酬的策略,你就可以賺得比較高的報酬。

9.贏家的詛咒:投資人決策的隨機結果,會對於未來的決定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投資人因為幸運選到股票獲得超額報酬,他們通常會把他們的成功,歸因於運氣以外的事物。

10.稟賦效應:當投資人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比他們所沒有的更好時,就會出現此效應,儘管這種信念經由論證證明並不是真的(作者引用1980一篇論文: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11.堅持被動投資策略,說的比做得容易,因為人類的情緒,往往會戰勝我們自己,奉行被動投資需要一個信念,就是市場會在長期時間裡照顧好我們。被動投資是複雜問題的簡單解答。以明智的投資組合政策為基礎,維持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組合,有較高機率會符合你的財務目標。

12.對抗市場先生短期現象與困境,最好的盾牌是知識與理解力,尤其是對你自己的目標和策略...當環繞在你身邊都受到情緒驅動時,不要認為自己可以完全保持理性。

13.到底要存多少退休金才夠,書中推算大約為100萬美金(3,000萬台幣),書中是以美國生活為推估。(若以台灣來估算個人認為大約為1,500萬)。

14.風險的定義:損失金錢的可能性。一般人都不喜歡看到投資組合價值下跌,更可能做出情緒化決定,將投資組合賣出。被動投資在市場波動中,會產生永久損失的唯一時間點,是當投資人決定要在損失的情況下賣出,因為市場最後終究是會回復的(但不知道是多久時間)。

15.投資時,很多人努力花時間的主動選股、擇時進出、頻繁交易,去做這些可能降低自身報酬率的事,這是一種「負薪資」的工作。你花了時間做這些事情,結果不只白忙一場,還付出金錢作為學費,假如有個工作是:你付出勞力及時間越多,你要付出越多錢,你會願意做嗎?但主動投資或短線操作行為就是這樣的性質。

書中有舉一個概念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在2008年有4名投資人決定投資1萬美元,接著股市崩盤,4名投資人因為情緒影響各做了不同的決策,在2009年年終他們檢討投資績效,最好的-4.3%,最差的-16.5%。接著本人就聯想到,那這段期間不投資的人,把錢放在定存裡,不就贏過他們了嗎?這可能只是較大波動性的一個例子。

書中有推薦幾本投資書籍,例如: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約翰伯格投資常識、共同基金必勝法則、投資金律、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投資進化論、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投資終極戰、我8歲,我會自己賺錢。書中推薦書籍反而更精彩,這部作品有點可惜,本以為會針對被動投資的觀點,由長期投資的專家發表見解,但實際上封面出現的專家幾乎沒有出現在書中內容,且此書雖然2022出版,書中內容是統計至2010年的數據,若滿分10分,個人只會給3分,把本篇上述的重點了解後即可,不用特別花寶貴時間成本閱讀,主觀不推薦。



文章來自: https://herry1028.pixnet.net/blog/post/337982609







離婚證人台北離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