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心理戰(電子書) - PChome 24h書店

這是一本蠻困難的書,作者為美國投資分析師,書中並非寫給入門投資者,而是將經濟諾貝爾獎得主及經濟學家的假說與模型進行介紹及解說,若沒有一些基礎,這本書除了前二個章節講述人類常犯的心理偏誤之外,後面就如文字天書一般有看沒懂,本人第一次閱讀時很多部分都跳過,直接看每個章節的重點結論,個人覺得這麼多模型其實都無法真正代表人類複雜的投資決策行為,只能代表某種情境下的部分行為,投資人很常犯的錯如下(列出重點項目):

1.過度樂觀:人們傾向於誇大自己的能力,持續性過度樂觀還會導致其他心理偏誤:控制的錯覺和自我歸因偏誤。人類一直被隨機性愚弄而不自知,且人們總勿以為自己對局勢可以全盤掌握,遠超過實際所能控制的。在投資上的行為是換手率上升,投資淨利下降。

2.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形成一組強而有力的組合,會導致投資者高估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低估風險,並過分放大自己對情勢的掌握能力。

3.錨定效應:當人們被要求進行量化評估時,觀點往往會受某些無關的雜訊所影響。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人們會輕易抓住一根能撐起自身觀點的稻草。股票市場的價值在本質上很難做到,要找到適當的估值,需耗費的力氣非常多(也容易不準確)。在缺乏可靠資訊的情況,讓昨日的價格成為今日價格的錨。

4.框架依賴:我們沒能看清楚資訊事實上被呈現的方式。我們都會受到環境所影響,當我們框架問題的角度,對答案會有關鍵性的影響。又稱為心理帳戶或狹窄框架。

5.展望理論:人們會去評估變動,而不是狀態。人們對損失的感受,約為獲得的2.2~2.5倍。投資人在面對非固定收益的投資標的時比起採取風險規避措施,他們更關心的是損失的機率。所以投資人常常會賣出賺錢的股票,保留虧錢的股票,又稱為「處分效果」。

6.模糊趨避:人們特別害怕涉入曖昧不明的金融情況。這會導致投資者在面對自認並不熟悉的股票時,變得極端謹慎,反面來說,就是偏好那些自己知道或熟悉的選擇。

在風格投資篇章中,作者提到:根據動能生命週期的假設,股票會受反應不足與反應過度、投資者偏好與忽視所衝擊。在總結部分提到:投資人無法知道長期下來,究竟是價值股還是成長股的表現更好。任何指出價值股與成長股差異的論述都混有心理偏誤。為了避免心理偏誤最好的方式為避免固定同一種風格,輪替似乎是最好策略。風格輪替(價值與成長)能帶來的潛在獲利跟資產配置一樣是很重要的策略。

在股票估值篇章引用凱因斯的觀念:投資就跟選美一樣,不是要選自己覺得漂亮的臉,也不是選出會被大眾公認的最漂亮的臉,而是進入第三層思考,利用自己得到的資訊去預測一般大眾對最受民眾喜愛臉孔推測的結果,而有些人可以進入第四或第五層甚至更高層次的思考。(另一個例子是「納許均衡」,在「今之國際闖關者」第二季有個遊戲就是以此觀念進行。)另外提到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及多因子模型等個人覺得太過學術,可以略過不讀。

資產配置提到物理學上的「相變」,它的特徵是漸漸同步化,例如固體變成液體再變成液體。在金融市場,崩潰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個體市場參與者的逐漸同步,在正常的市場狀態下,賣家與買家大致上處於平衡,防止價格出現大幅擺盪,但在市場崩潰時,賣家數量遠超過買家,市場參與者行為的相關性越升越高。崩潰是因為個別市場投資者自我強化的模仿行為,馬可吐溫曾說過:所有人都想一樣絕對不是最好的情況,正因為意見不同,才讓馬兒有一較高下的動力。

作者另外提到,應審慎評估從市場上募得資金公司,包含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發行、可轉換債、以股票融資所進行的合併和收購,都會對投資人造成不利狀況。例如在首次公開發行部分,作者統計從1970~1998發行頭五年的報酬百分比,與規模相同的上市公司相比,報酬率平均落後約3.4%;在五年後,約有22%的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無法存活。而股票再發行:已經上市公司再發行新股票,在美國,在報酬上每年會落後約4.5%。

這本書並非單純介紹投資心理學,也闡述許多經濟學的觀念,與想像中「投資心理戰」有所出入,不過提出「風格投資」的概念還蠻有趣的,作者有點被專業綁架,並沒有以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迅速進入狀況,閱讀起來有點吃力,個人認為要避免投資偏誤,利用被動投資策略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利用定期定額不擇時,可以避免常見的錯誤,作者提到人都會以可預期的方式犯錯,但在應對策略上有點太過複雜,若非經濟或財經相關科系很難理解及執行,若以滿分10分,這本書個人會給3.5分,對於投資心理,有很多其他更容易讀的書籍可參考,因此這本書個人並非特別推薦。



文章來自: https://herry1028.pixnet.net/blog/post/338362621







離婚證人台北離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