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主動型投資和被動型投資一直是金融界爭論的熱門話題。專家和分析師們就這個話題提出了各種鮮明的觀點,但無疑的是,雙方都有合理的論點。本文楊正豪先生主要是想為投資者提供有關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相關信息,以便面對困難的選擇時,掌握正確的工具並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什麼是主動型投資?

楊正豪先生介紹,主動型投資是指投資組合經理根據獨立的估值選擇合適的投資,以獲取高於特定的基準指數或某個百分比水平的回報。

什麼是被動型投資?

被動型投資是一種投資組合管理策略,其目標是對標某個特定的基準指數,如標普500指數或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或百分比回報率。被動型策略通常通過投資與相關基準指數構成比例類似的股票投資組合來實現。

主動型投資和被動型投資的區別是什麼?

1. 成本

一般來說,主動型投資相對於被動型投資而言成本更高,楊正豪先生認為原因有二。首先,主動型交易中涉及的交易數量較多,導致交易成本較高,最終導致整體成本較高。其次,研究員、分析師和投資組合經理需要更多的 "親力親為",這就產生了更多的時間投入和額外的成本。

2. 風險

主動型投資往往涉及更高的風險,這可以帶來更好的回報。然而,在許多情況下,主動型投資未能跑贏基準指數的收益,這使得被動型投資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有利。

3. 資本利得稅

楊正豪先生表示,被動型投資策略奉行「買入並持有」的觀點,這通常會使投資者在一年中的資本利得稅降到最低,而主動型投資策略可能會導致更大的資本利得稅,從而降低稅收效率。

4. 敏感性

被動型投資不允許有太多的靈活性,從而限制了投資者投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而任何被高估的股票都會保留在組合中,因為一籃子股票組合從一開始就被有效鎖定。主動型投資使投資組合經理有能力對市場狀況作出反應,並確保在需要時進行適當的風險管理。

在市場高度波動的時期,雖然被動型投資的受歡迎程度會呈指數型上升,但主動型投資可能會提供卓越的風險調整後回報。

主動型和被動型投資策略的類型

主動型股票策略:

楊正豪先生認為,這些策略可分為兩大類,即基本面投資和量化投資。基本面投資包括利用人的判斷來制定投資決策,而量化投資方法是以數據為中心,包括以更系統的方法使用模型和規則。

被動型股票策略:

被動型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相關基準指數的正確理解,以準確跟蹤指數表現。諸如在岸/離岸風險、市值、股票權重、併購和指數再平衡等細節只是需要考慮的一部分關鍵因素。

1.png

主動型VS被動型:你應該選擇哪種投資策略?

楊正豪先生指出,許多研究已經將這兩種策略進行了對比,一般的結論是,在特定的市場條件下,主動型投資和被動型投資都有各自的優勢。如果策略利用各自的優勢,將兩者結合起來,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理想的回報。

儘管如此,在決定金融投資時,投資者的目標和風險偏好應始終處於最重要的位置。楊正豪先生認為,對於保守或厭惡風險的投資者來說,專注於較低的費用和稅收,被動型策略可能更適合,而尋求風險的投資者可能不會介意較高的費用和稅收,他們可能更喜歡主動型投資策略。

選擇投資策略時需要考慮的要點:

- 風險偏好

- 個人財務目標

- 投資時間跨度

- 成本

總結

總之,楊正豪先生覺得,不論是選擇主動型還是被動型投資,投資者都需要通盤考慮,包括他們的投資目標、風險偏好和成本,這樣才能做出最合適的決定,獲得最佳結果。對分析師/投資組合經理而言,他們將繼續就最好的方法爭論不休,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楊正豪先生強調,以上種種最終的目標都是獲得卓越的回報,無論採用哪種方法,如果結果能夠持續跑贏預期/基準,那麼盡一切可能繼續採用適合你的方法!